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路引 (第1/2页)
路引
暮色四合,官道上的尘土渐渐沉寂,远山化作狰狞的剪影,吞噬着最后一缕天光。寒风骤起,卷起枯叶与沙砾,抽打在行人脸上,带着刺骨的凉意。 宋羡仪与赵遮一前一后,沉默地行走在愈发荒凉的道路上。 集市的喧嚣早已被抛在身后,四周只剩下风声和彼此单调的脚步声。 赵七的腿伤在长时间的行走后,开始隐隐作痛,但他只是将木棍握得更紧,步伐依旧稳定,未曾落后半分。 “前方三里,有处废弃的山神庙,今夜在那里落脚。” 宋羡仪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飘忽,却清晰地传入赵遮耳中。 她并未回头,仿佛只是告知一个既定的事实。 “是。” 赵遮低声应道,他早已习惯她的决策,无需多问,只需跟随。 果然,在天色彻底黑透前,道路旁的山坡上,隐约现出一座建筑的轮廓。 墙体倾颓,檐角破损,在暮色中像一头蛰伏的巨兽残骸。 走近了,才看清庙门的木质早已腐朽,歪斜地挂在门框上,被风吹动,发出吱呀的呻吟。 庙内蛛网密布,神像坍塌过半,露出泥塑的內胎,供桌也断了一条腿,歪倒在地。空气中弥漫着尘土、霉味和一种陈年的荒凉。 但对逃亡者而言,这已是难得的栖身之所,至少能挡去大半风寒。 宋羡仪率先踏入,目光锐利地扫视一圈,确认并无他人或野兽踪迹,她选了一处背风、相对干净的角落,将布包放下。 “你去寻些干柴,生火。”她吩咐道,语气不容置疑,“注意警戒。” 赵遮点头,将木棍靠在墙边,忍着腿痛,默默走出庙门。 他知道,这不仅是为了取暖,火光也能驱散一些不必要的“麻烦”,无论是野兽,还是人。 夜色浓重,山林间黑影幢幢。赵七不敢走远,就在庙宇附近捡拾枯枝。 他的动作很快,眼神始终警惕地留意着四周的动静。 寒风穿透单薄的衣衫,让他打了个寒噤,但他只是抿紧嘴唇,加快了动作,生存的本能,以及不愿在她面前显露脆弱的倔强,支撑着他。 当他抱着一捆干柴回到庙内时,宋羡仪已经简单清理出一小块地方,正从布包里取出火折子。 火光“噗”地一声燃起,驱散了角落的黑暗,跳跃的光影映在两人脸上,明灭不定。 温暖逐渐扩散,稍稍驱散了庙内的阴冷和赵遮身上的寒意。 宋羡仪拿出在镇上换来的粗粮饼子,分给赵七一个,自己则小口吃着另一个,她又取出水囊,递给他。 两人围着小小的火堆,沉默地进食,饼子依旧粗粝,难以下咽,但就着冷水,总能填充饥肠辘辘的胃。 吃完东西,宋羡仪并未休息,而是从布包深处,取出一个小巧的、以油布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物件。 她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竟是一套极小的笔墨和几张裁剪过的、质地粗糙的纸。 赵遮的目光瞬间被吸引。在这荒郊野岭的破庙里,看到笔墨纸砚,比看到金银更令人惊异。 宋羡仪没有看他,将纸铺在一块相对平整的断砖上,以笔蘸墨,低头书写起来。她的侧脸在火光中显得格外专注,笔尖移动极快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 赵遮没有出声打扰,只是静静地看着。他知道,她此刻所写,必然与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息息相关。 他心中隐隐有所猜测,可能与她在镇上打听过的,关于青州太守王弼的消息有关。 约莫一炷香后,宋羡仪停下了笔。她轻轻吹干墨迹,将写好的东西仔细看了看,然后递给赵遮。 “看看。” 赵遮接过那张纸。 触手粗糙,上面的字迹却依旧是那股熟悉的清峻峭拔。当他的目光落在内容上时,眼神变了下。 这并非书信,是一份伪造的路引。 上面写明,持证人赵彦,年十七,籍贯沧州平南县,因家乡遭灾,前往青州投奔远亲。 下面还附有简单的体貌特征描述,与他此刻的装扮大致相符。 盖印处,赫然是一个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